本元论坛2024——饲料营养创质大会 上



1.生长育肥猪的成本构成
(1)保育猪成本
-断奶仔猪成本:落地成本(繁殖猪成本)、哺乳母猪成本、哺乳期成活率;
-饲料饲养成本:饲料、包装、运输、成活率;
-健康成本:药物、疫苗、生物安全...
(2)饲料饲养成本:原料、生产制造、包装和运输、饲料浪费
(3)健康成本:药物、疫苗、生物安全、隐形成本
(4)人力成本
(5)折旧、财务成本(生物资产折旧、建筑资产折旧、资金成本)、运营维护成本(环境、能源维护等)
2.决定生产性能的因素(管理才是最重要的)
品种+营养+环境+管理→→→(品种+营养+环境)×管理。
3.生长性能评估
(1)作出正确的选择(种源)
(2)客观评估现有猪群(潜力)
(3)重视公猪的作用(快速)
4.科学的阶段营养与饲养
合理的多阶段饲料划分、规范的饲料预算计划、定期的饲料预算执行审计、公母分饲(断奶到出栏公母猪差异70g)...
5.疾病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目前生物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疾病对生产性能的影响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朱博士提出部分疾病的区域净化一定是最难的成功途径。
6.饲料与营养策略
(1)依据生产模式制定营养方案:日龄还是体重?
(2)科学的多阶段日粮:3+3+3(指猪的三个生长阶段:育肥前期、育肥中期和后期,每个阶段持续三个月)
(3)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策略
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的应用:各阶段猪+营养标准+原料推荐+典型配方(实操性团体标准:生猪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生产技术规范2022)。
(4)核心成本:能量、蛋白和磷三类原料
①能量原料——核心成本(价值=价格*数量*时机);
②功能性原料——比如植酸酶、木聚糖酶、蛋白酶、优质益生菌等等。这些最关键功能性原料在选择过程中,应该选耐高温/加工,反复的规模科学动物实验有效,以及成本;
③机会原料——水果、面包、餐厨剩余物、海洋生物等等,凡是提供淀粉、脂肪或蛋白的原料都可以提议评估。
(5)生产制造:自动化-集中-全负荷生产
(6)包装与运输:原料+成品-----尽可能散装
7.原料价值挖掘
朱博士给大家介绍了原料价值的挖掘:原料采购(采购+技术人员)、检测价值(化验人员)、原料价值差异化保存靠(库管+品管+生产)、价值挖掘(营养师)、价值保障(生产)、价值实现(养猪)。


乳仔猪快速增重的营养策略目前畜牧业应该改变传统思维,提高乳仔猪哺乳和断奶后的成活率和快速增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哺乳仔猪质量:数量、重量、均匀度和成活率
(1)目前全球养猪业面临产仔猪增多,成活率降低的挑战。比如:窝产仔数增加、死产数增加(总产仔数的3%~8%为死胎)、更高的哺乳死亡率(10%~20%的仔猪因各种原因在断奶前死亡)。
(2)农场仔猪死亡率现状
(3)乳仔猪增重优势缩短出栏体重和时间(70日龄体重差是断奶体重差异的4倍,174日龄出栏体重是断奶体重的10倍)。
(4)健康的高产母猪生产更多健壮的仔猪
①把握母猪生产过程中每个重要节点,提高仔猪成活率、健康度和重量;
②母猪健康营养策略:基础营养、霉菌毒素、氧化应激、免疫强化。
2.代乳粉的重要作用
提高断奶重、减少弱仔、提高PSY、提高成活率和均匀度、强化诱食性、代替母猪乳头,有效解决数量不足、代替母乳、减少母猪掉膘、提高配种率等问题。
3.重新定义蛋白质、纤维素和对肠道健康的作用
(1)乳仔猪与微生物既是独立个体,又互相依存,养猪也是养肠道菌群;都需要营养物质生存,但对营养的需求不同。
(2)降低配方不可消化蛋白水平、通过合成氨基酸平衡日粮营养,优选高消化率蛋白质原料,筛选适宜的纤维原料,确定需要量,提高乳仔猪肠道健康,促进增重。
①高蛋白日粮提高生产性能,但腹泻风险随之增加。
②低蛋白日粮减少腹泻,改善粪便质量,尤其在感染大肠杆菌时。
③合理的氨蛋平衡提高保育猪体重
④氨蛋平衡影响仔猪皮毛
⑤低蛋白日粮可以减少粪尿,减少猪舍内氨气排放35%,从而减少猪呼吸道疾病,改善环境,改善病变,提高生产性能,增加日增重,改善饲料转换率。
⑥低蛋白日粮可抑制肠道病菌生长繁殖,调节肠道生物族群发展,减少腹泻,粪便更为成型。
(3)可发酵纤维:在后肠被细菌利用可发酵的纤维


1.采食的重要性
配方师(本质是营养摄入)、动物生产(高生产动物:维持+需要)、饲料厂家(敲门砖、铺路石、引路牌)、育种(发挥遗传潜力)。
2.生产现状
有研究表明,泌乳母猪:采食量不足造成泌乳率低,会造成仔猪断奶体重低,上市体重差。
仔猪教槽:假如教槽料14天,每头猪吃400g以上,断奶应激就会减少。
断奶仔猪:与第一周每天增重250g的仔猪相比,体重不增或者减轻的仔猪要推迟10天上市。
特定环境:应激、疾病、极端环境也会造成仔猪负增长。
3.采食调控是一种复杂的生理活动
采食量的把控有以下几点:
一个中枢:摄食中枢。
两条途径:提高和抑制食欲。
三个靶点:感官、外周、下丘脑(调控采食)。
多个活性因子:
①促进采食NPY、Grelin、AgRP;
②抑制采食a-MSH、CCK、leptin、GLP-1;
③奖赏效应: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
4.嗅觉与嗅觉神经和受体有关,兔子、猪等的嗅觉高于人类3-10倍
5.味觉的产生:呈味物质刺激对应味觉受体后,产生神经冲动,经各级神经传导,最后到达大脑皮层味觉中枢,经味觉中枢整理分析而产生。猪和牛的味蕾数高于人的2-3倍。
6.可口饲料(适口性):一种饲料或者饲料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的总和。可口饲料的判定指标:采食量和采食行为,动物的接受度。
7.鲜味物质MSG提高食欲,营养缺乏仔猪喜欢鲜甜食物,应激时鲜味受体超常表达,并且鲜味可以提高仔猪氨基酸的消化率(5%左右),还可推迟仔猪产生饱腹感。
因此提出思考:
8.生产肉鲜味诱食剂的技术路线
第一步:酶解动植物蛋白料选择,蛋白酶与底物的最佳筛选;
第二步:酶解产物感官及理化分析;
第三步:提味;
第四步:效果验证。
①日粮中替代4%的菜粕会降低猪的生产性能但添加甜味剂或鲜味剂可抵消菜粕的不利影响;
②诱食剂可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提高肉牛的采食率。
总结:食品工业借助生物技术提高饲料风味,引诱动物采食,提高动物对食物的探索兴趣,降低瘦素抵抗,激活大脑奖赏系统。


1.禾丰集团饲料原料质量管理
(1)饲料安全与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
①采购渠道管控难度升级(新型饲料原料种类增加,导致供应商数量在增加而规模可能减少,市场环境复杂,供应商信誉难以评估);
②饲料质量安全性防控增加;
③饲料原料质量波动大,稳定性差;
④饲料原料的“名不副其实”(相同名称原料,原料质量差异大);
⑤原料参加手段的隐蔽性、迷惑性;
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食品安全对饲料质量安全的要求,行业发展对质量管理的要求)。
(2)采购渠道与供应商管理
①采购渠道的管理;
直接采购指从生产地直接购买,间接采购涉及中间商和代理商;识别与供应商合作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评估供应商的稳定性和质量可靠性。
②供应商的现场审核;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和审核;从原料、原料的生产工艺、供应商的监测和质量控制能力等多维度评估。
③合作与沟通机制。
(3)饲料原料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①饲料原料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小组;
②风险信息的共享与沟通机制;
③风险信息的总结;
④应急预案的建立与演练。
(4)新厂家原料的风险识别、评估、防控
①新厂家背景调查;
②风险识别、评估、防控;
(5)配方类饲料的质量控制
①配方类饲料;
②关键营养指标;
③供应商产能(原料价格变化的时候,配方类原料有较高风险,需要防控掺假扩产)。
(6)饲料原料采购标准
①细分饲料原料;
②检测方法;
③检测项目;
④动态采购标准。
小结:饲料原料安全与质量管理策略。
-饲料原料采购渠道的管控与严格的供应商审核;
-饲料原料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新原料(新厂家),风险识别与评估基制的建立;
-配方类原料质量安全与稳定性的重点监控;
-饲料原料采购标准的完善与动态更新。
2.分享了米糠、竹粉、豆粕掺假识别的部分案例
3.近红外检测技术应用进展
展示了利用近红外光谱识别异常样品。
4.整体总结
-多元化饲料原料是未来行业的必然趋势,对于饲料企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饲料原料安全与质量管理策略。
-传统镜检技术与新兴近红外技术的运用助力饲料原料安全与质量安全。

以数字化推进种猪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高质量数据实现高质量育种和管理

1.中国种猪育种及生产效率现状
中国达标核心群仅15万头,中国年均PSY约22头,产业比国际水平低30%以上,核心原种对进口依赖度高;产业收益流失近960亿元。
(1)随动物育种选育方法的发展方法多样,数字化背景下,发展数字育种与生产管理是必然方向
(2)构成种猪数字化育种的主要数据类型
①常规育种数据的长年积累(比如核心场育种数据的积累、公猪站等区域性联合育种数据);
②新型育种数据的产生和积累(基因、标记、生理生化数据积累);
③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技术带来数据爆发式增长;
传统性状升级:饲喂站自动记料系统运用、肉质性状的活体测定、体尺性状的自动采集。
新性状的挖掘和引入:比如行为学形状的引入。
(3)未来会关注的育种和生产管理大数据
猪只身份识别、体重估测、体况智能评估、肉质测定、生长速度监测、精准饲喂信息、活动频率、行为与社交。
2.常规育种数据分析的背景
总结反思:对核心育种场的育种和生产管理数据库(2009-2020)阶段性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常规育种和生产数据清理和存在的问题
(1)极端值个体记录过多(可能原因:数据统计、采集错误、数据录入错误、缺乏对极端数据的有效处理)。
(2)数据整理错误(可能原因:缺失值等带来的逻辑性错误)。
(3)逻辑性错误数据(可能原因:数据录入错误)。
(4)系统漏洞带来的错误(比如:输入公式不对、错行运用公式)。
(5)辅助性状的错误。
4.大数据技术在种猪和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可更加科学、精准和高效地管理养殖业,同时也能推动农业行业的现代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

溶血磷脂酸在降低养殖成本、
提高动物肉质方面的探索

1.溶血磷脂与溶血磷脂酸的来源
(1)溶血磷脂酸是磷脂中唯一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物质,是组织细胞的第二信使,在生物体信息转导中起重要作用。
(2)溶血磷脂酸的生理功能
①促进细胞有丝分裂;
②增强肠道健康,促进上皮细胞的分裂及增殖;
③促进肌肉蛋白生成,降低皮下脂肪;
④提高繁殖性能,溶血磷脂酸可以促进卵泡的生长和发育;
⑤促进细胞内超氧化物,提高免疫力。
(3)更符合动物生理特点的乳化剂
溶血磷脂是由溶血卵磷脂(LPC)、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溶血磷脂酰肌醇(LPI)、溶血磷脂酸(LPA)四种成分组成的。同其它乳化剂相比,溶血磷脂稳定性极强, 它可以耐高低温、耐PH、不会受盐浓度的影响、还具有 抗氧化的功能。
(4)动物的全营养消化吸收促进剂
作为溶血磷脂的成分之一,溶血磷脂酸不仅可以增加小肠绒毛膜的高度,增加消化吸收面积,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还与消化酶有协同作用,增强消化酶的活性,正因为溶血磷脂具有但不限于以上这些作用,所以它不但能促进对油脂的消化吸收,还能促进对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及其它营养元素的吸收。
(5)根据试验数据从溶血磷脂酸可以降低能量及蛋白用量,降低饲料成本、对生长迟缓动物有改善、改善胴体品质、屠体性状举例说明。
(6)溶血磷脂酸的检测方法
①气相色谱仪;
②高效液相色谱仪(GB T 22506-2008);
③31P核磁共振波普法。

本内容由昆明三正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现场整理,内容未经报告者审阅,若有疏漏,敬请谅解。